分支圖[12]:
漢語變體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大包片
張呼片
邯新片
志延片
官話
东北官话
幽燕片
錦興片
遼瀋片
黑吉片
冀鲁官话
保唐片
石濟片
滄惠片
章利片
膠遼官話
登連片
青萊片
營通片
中原官話
鄭曹片
洛徐片
蔡魯片
隴中片
汾河片
關中片
信蚌片
秦隴片
南疆片
蘭銀官话
金城片
河西片
塔密片
銀吳片
江淮官話
洪巢片
通泰片
黃孝片
西南官話
川黔片
西蜀片
西康片
雲南片
湖廣片
桂柳片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吉淑片
吳語
太湖片
台州片
温州片
金衢片
上丽片
宣州片
徽語
旌占片
績歙片
休黟片
祁德片
嚴州片
贛語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耒資片
洞綏片
懷嶽片
客家語
寧龍片
雩桂片
銅鼓片
粵臺片
粵中片
粵北片
惠州片
汀州片
閩語
閩北語
邵將語
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閩中語
莆仙語
閩南語
泉漳片
大田片
潮汕片
浙南片
瓊雷話
雷州話
海南話
府城片
文昌片
萬寧片
崖縣片
昌感片
平話
桂北平話
桂南平話
粵語
廣府片
四邑片
高陽片
勾漏片
吳化片
邕潯片
欽廉片
莞寶片
闽语
编辑
主条目:闽语
闽语,實質上是一群相互關聯的聲調語言。同時閩語分為「狹義閩語」和「廣義閩語」,狹義閩語指的是以省城府音為代表的「福州話」[13][14][15][16][17][18],而廣義閩語則指的是現代福建省大部分地區不同口音的「福建話」。在福建、廣東东部及西南部、海南、浙江东南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汶萊、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区當中是最多華人使用的漢語變體。
闽语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沿海閩語。闽语的主要语音特征包括:古浊声母多数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知」组读同「端」组;部分的「匣」母读同「群」母;轻重唇不分(没有f-、v-等声母);连读变调较为发达,部分地区有其他连读变音现象;文白异读非常丰富,文读与白读有体系性的差别。闽语受到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汉语音韵的反复多次重叠,其歷史可上遡至上古汉语。至今闽语的人口大约为汉语人口总数的4.5%,全球使用閩語人口高達一億多人。
粤语
编辑
主条目:粤语
粤语,或称广东话、白话,以广州话(廣州西關口音)最具影響力,並作為標準粵語的基礎語音。粵語主要分布广东省中西部、广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门等地以及东南亚、北美的主要华人(包括越南的山由族和艾族之疍家人)社区。相比新國音(国语或普通话)有4個聲調,廣州話共有9声調,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餘下3聲為入聲。入聲發音以[-p̚]、[-t̚]、[-k̚]三個短促輔音結尾。
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之韵尾,包含[-p̚]、[-t̚]、[-k̚]、[-m]、[-n]、[-ŋ]六种辅音韵尾,与《广韵》等唐宋时期的中古汉语韵书相对照,其韵尾系统最符合。广州话和香港话只有非常微小差异,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但廣州人與香港人一般不易分出兩種口音,要靠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詞彙差異來分辨。與廣州話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分支是五邑地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使用的方言,只会广州话的人一般只能听懂六七成的五邑话。與廣州話差异最大的是广西东南沿海的“勾漏方言”,有十个声调,有[ɓ]、[ɗ]兩個濁音聲母,与其他粤语区的方言通話困難程度相對較大。只会广州话的人在沒有接觸過勾漏粤语的情況下,需要集中注意力很努力地聽辯才能聽懂玉林話的大體談話內容。
粵語在香港政府和海內外學術界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語音標準化工作和標準語音審音配字工作。Unicode官方的Unihan數據庫[19]中,共有漢字兩萬多個標註了粵語拼音。
目前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約為1.2億人,使用地區非常廣泛,跟官話與閩語同为北美、澳洲和大部分東南亞海外華人社區中的通用語。粵語不僅限於漢族使用,中國部分的京族、一部分壯族也使用粵語。粵語媒體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吴语
编辑
主条目:吴语
吴语,或称吳越語、江浙话、上海話,主要在江苏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绝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在香港、台湾以及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8.4%。
吴语之下可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金衢片、上丽片、宣州片六片。各片之间除太湖片与台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基本上难以通话。
太湖片分布在苏南、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一线以北,是吴语使用人口最为众多的一支,占吴语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太湖片、宣州片与官话接壤,受官话的影响较深;其余四片保留了较多吴语自身的特色。
吴语的主要语音特点为:
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纽读/t/、/tʰ/、/d/。响音有带前喉塞与不带的对立。
大多数地点三个古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ŋ(或◌̃、n),三个古塞音韵尾也合并为一个ʔ。不少地方古复元音韵单元音化,古鼻尾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音。
响音可自成音节。
声调按清浊分为阴阳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单字调,具体地点的调值数目多寡不均,从四调(浒山)、五调(上海)、六调(永康)、七调(杭州)、八调(温州)、九调(嘉兴)到十二调(吴江)都有。苏州与嘉兴交界地带,阴调有随送气与否进一步分化的现象,故而单字调可能多于八个。
词内及跨词的连调发达。
太湖片文白异读比较丰富。日纽文读同船纽,微纽文读同奉纽。
部分吴语能分尖团。分尖团的地区,在调音部位上,有些是团音为龈颚音而尖音更前(如太湖片苏州、无锡等地、金衢片中北部),有些是尖音为龈腭音而团音更后(如台州片、上山片常山、江山、玉山、广丰等地)。
客語
编辑
主条目:客家话
客语,亦称客家话、客家語、客話,以梅县话为代表。作为现时的一种南方變體,客家话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的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较多中古漢語的特点。各地客家话中的入声韵,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塞音及鼻音韵尾。客家话也是海外华人(包括越南艾族)社区使用较多的汉语分支。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汉语总人口的3%,參見客家民系。
主要分布於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广西东南部、湖南东南部、四川等地及香港新界北部、臺湾西北部、南部六堆地區、東部花東縱谷一帶,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使用,畲族语言中的畲话也被认为属于客语的變體。
湘语
编辑
主条目:湘语
湘语,或称湖南话、老湖广话,主要在湖南省內大部分地區使用,广西和貴州境内也有少量分布。湘語通常被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类:老湘语保留了較多古代楚語的特色,與官話等周邊變體差別巨大;新湘语則受到周邊的赣語和西南官话影響較大,但與贛語和西南官話皆不能互相通話(除去湖南省西部某些城鎮的混合方言)。由於普通話的強勢影響,新湘語(如長沙方言)內部又出現了新、老之分,如新派長沙話和老派長沙話之別。湘语以长沙(新)及双峰(老)为代表点,使用者约占汉语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湘语的语音的普遍特点为:古浊声母今读不送气清音,没有平翘舌或前后鼻音的区别,及n-/l-不分、hu-/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长沙话、湘潭话、岳阳话、益阳话等均属于新湘语。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其中湘乡话只分布在湘乡、其周边县市如双峰为双峰话、娄底为娄底话、涟源为涟源话,四县市虽相隔之近,但发音却不相近。
赣语
编辑
主条目:贛語
赣语,或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东南部、湖南东部靠近江西一侧的狭长地带(如浏阳、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区。使用人数约为汉语总人口的6%。赣语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区的南昌话、东部地区的鹰潭话、中部地区的抚州话、西部地区的宜春话、西南部地区的吉安话。多数赣语方言的古浊声母读为送气清音。
官话
编辑
主条目:官话
現代所謂的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主要指的是北方官話以及其衍生:指今日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庆、雲南、貴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以官话为母语的人约占汉语总人口的70%。上古汉语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后,逐渐演变成隋唐时期的中古汉语。在明清时期之后,現代的官话方言逐漸形成,同时与南方各方言的差异越来越大。随着历史的发展,官话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东北-北京官話是今日新國音的基礎(中國大陸称为普通话,台灣稱為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两个。大多数官话方言没有入声。同时,与其他漢語分支相比,官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官话方言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官话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
官話大致分為:
东北-北京官話等北方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話為代表。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乌苏里江左岸部分地区、江苏省赣榆县等地,以营口话、青岛话、烟台话为代表。
中原官話分佈在关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洛阳话為代表。国外的东干语实际也是中原官话的一种。
兰银官話分佈在西北,以兰州话為代表。
西南官话分佈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
江淮官话分佈在南方東部,以扬州话為代表。
官话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官话──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徐州、安徽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临汾等地区。由于华北官话是按照地域划分而并不是依照语言特点划分的,此种划分已经过时。华北官话又重新划分为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等,现在采用此种划分标准。
西北官话
行于山西、陕西大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北疆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等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区)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分布在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除安徽省蚌埠市,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赣榆区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江淮官话同晋语一样官话地位有待探讨。而建议江淮官话的独立依据主要有江淮官话有完整的入声调,这是在其他官话中没有的;还有江淮官话同其他官话区交流并不顺畅,其他官话区并不容易听懂江淮官话,因为江淮官话有不同于其他官话区的用字与语法,例如:“藏”用“囥”等,普通话中常说的“给我一本儿书”,在江淮官话区说成“那本书把我”。